我國設計美學法則運用與練習
學生:陳盈宜B10533222
指導教授:楊裕富 博士
作品分別為:傳統繪畫、傳統工藝、傳統建築
分析重點:位序主從、陰陽調和、氣韻生動、布局成勢、文化符碼
一、傳統繪畫-《清明上河圖》
描繪北宋京城汴梁(今河南省開封市)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。作品以長卷形式,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,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
1.位序主從
畫面中的虹橋,是整幅畫軸的焦點。畫軸的左右邊,則呈現了各種人物的生活景象。
2.陰陽調和
清明上河圖的畫軸大致分成左、右兩部份,右邊主要描述鄉間的從容步調,主要是一些農人、牧羊者、養豬的人等;從一條鄉間小徑逐漸拓寬、並連接到市鎮中的馬路。畫面左端則是描繪城市生活,出現有許多的經濟活動,比如人們正在將貨物上載到船上、商家、及稅捐辦公室等。
3.氣韻生動
畫面中的人們用各種不同型式的交通工具,有馬車、驢子拉車、轎子等。河川中央滿是漁船、和載人的遊艇,河邊則有一些苦力工人在拉著大船使其靠岸固定。還有小學童翹課在屋外尿尿景象。當中婦女形象不多,大戶人家的婦女上街都得坐轎,坐在轎中半遮面、窺看這個城市的熱鬧景,還有婢女侍側,主要都是出外購物的女人。酒樓、茶肆更不是婦女人家流連之地,由此可見宋代社會對婦女「拋頭露面」的限制。新娘嫁娶內容平易近人,反應當時生活樣態。
4.布局成勢
白壽彜任顧問的《中國通史(彩圖本)》對《清明上河圖》的評價: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,牲畜五十多隻,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,房屋眾多,道具無數,場面巨大,段落分明,結構嚴密,有條不紊。技法閑熟,用筆細致,線條遒勁,凝重老練。
5.文化符碼
當中婦女形象不多,大戶人家的婦女上街都得坐轎,坐在轎中半遮面、窺看這個城市的熱鬧景,還有婢女侍側,主要都是出外購物的女人。酒樓、茶肆更不是婦女人家流連之地,由此可見宋代社會對婦女「拋頭露面」的限制。新娘嫁娶內容平易近人,反應當時生活樣態。
二、傳統工藝-唐三彩
唐三彩是唐代的藝術精華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。所謂唐三彩,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,後來也用來泛稱唐代彩陶。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種,如淺黃、赭黃、淺綠、深綠、天藍、褐紅、茄紫等,但主要以黃、綠、白(或綠、赭、藍)三色為主,所以稱之為「三彩」。
1.位序主從
由中間的主要圖形擴散至四周
2.陰陽調和
藍色和白色形成調和
3.氣韻生動
此唐三彩鳳鳥冠樂女騎馬俑,馬上騎一女樂師,頰面豐腴頭戴鳳鳥冠,手拿雙面鼓,駿馬立於長方形平板上,馬通體為深褐色,頭小頸長,兩耳上豎眼睛炯炯有神,肌肉豐滿神態矯健,腹鋪白色斑點氈墊。馬匹與人物造型逼真,比例正確,神韻自然人馬和諧。
4.布局成勢
騎駝樂舞三彩俑
岸然挺立,仰首嘶鳴,那赤髯碧眼的牽駝俑,頭戴翻檐帽,身穿窄袖衫,再現了中亞胡人的生活形象,使我們彷彿看到了當年駱駝叮噹漫步在“絲綢之路”上的情景,啟人遐思。在唐右衛大將軍墓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絕倫的駱駝載樂俑。這匹駱駝通體棕黃色,昂首佇立,從頭頂到頸部,下頜到腹間以及兩前肢上部都有柔麗漂亮的下垂的長毛,駝背上架有平台並舖有毛毯。平台上左右各背對背坐著兩名胡樂俑,正在吹打樂器,而中間有一俑,正翩翩起舞。其形像生動逼真,令人讚嘆。而陶馬的造型則以靜為主,靜中寓動,馬眼圓睜,馬耳貼垂,好像在靜聽遠方的風聲,更顯示出了馬的內在力量和神韻。
5.文化符碼
唐三彩的藝術造型,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貌和時代特徵。強壯有力、神態瀟灑的武士俑、天王俑和肥壯豐滿的馬、駱駝等,充分表現了唐初國力的強盛;從臉部稍胖、體態豐滿的女俑,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為美的。
三、傳統建築-台南孔子廟
臺南孔子廟是臺灣第一座孔廟,位於臺南市中西區(原為承天府寧南坊),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(西元1665年),為臺灣最早的文廟。清領初期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,因此稱「全臺首學」。
於民國七十二年(1983年)12月28日公告為祠廟類國家一級古蹟,現為國定古蹟。
1.位序主從
大成殿位於大成門之內,為孔廟建築群中層級最高的建築。
出處: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%E5%8F%B0%E5%8D%97%E5%B8%82%E5%AD%94%E5%BB%9F%E5%A4%A7%E6%88%90%E6%AE%BF.JPG#/media/File:%E5%8F%B0%E5%8D%97%E5%B8%82%E5%AD%94%E5%BB%9F%E5%A4%A7%E6%88%90%E6%AE%BF.JPG
2.陰陽調和
禮門與義路位於大成坊之間,大成門前的步道上,步道東側為禮門,西側為義路,屋頂為硬山式燕尾,屋脊上有一對鴟尾,牆上有小花格窗
3.氣韻生動
大成坊有東、西兩座,外貌幾乎一致,下方是雙十字型承重牆,牆頂用燕尾收頭,再以木構造支撐懸山式燕尾屋頂。
出處:由 張哲綸 - 自己的作品, CC BY-SA 4.0, 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62093632
4.布局成勢
臺南孔廟建築莊嚴宏偉,氣氛肅穆,格局完整,廟旁蒼鬱的古樹,越發引人思古之幽情。
臺南孔廟是格局為標準的左學右廟,前殿後閣的三合院,有三進兩廂,也是全臺唯一有泮宮石坊的文廟。右廟的第一進為大成門,清朝時左右設有名宦祠與鄉賢祠,第二進是大成殿,供奉孔子牌位。第三進是崇聖祠。左學為明倫堂和文昌閣,堂前原有兩廊,分列六藝齋、後建教官廨舍及齋廚,東邊建朱子祠,朱子祠在日治時期毀壞。
5.文化符碼
在大成坊之間的步道以南有一半圓形泮池,泮池以北原設有櫺星門,現已不存。泮池周圍有著石欄杆,而在泮池北邊與庭園相連的磚牆上嵌有「思樂泮水」碑,在日治時期曾被拿去當作防空洞的材料,防空洞拆除後才於民國五十四年(1965年)重新鑲在牆上。
泮宮坊原位在東大成坊外,立於乾隆十四年(1749年),為石造四柱三間,石柱前後各有四隻石獅,是在開闢今南門路時東移至現址。